屏東包車一日遊-涼山瀑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涼山瀑布>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火特別景觀區>龍鑾潭
屏東包車一日遊-涼山瀑布
屏東景點-涼山瀑布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涼山瀑布共分三層,第一層瀑布區是其中規模最小的,水流和緩,並在瀑底蓄水成潭,由於不需跋山涉水即可抵達, 假日時總是吸引許多遊客。
涼山瀑布特別在於它是這裡唯一的瀑布,其次則是因而著名的涼山情歌。
「羞似嬌女攏輕紗,勢若千軍馳萬馬;動靜皆宜養身心,涼山飛瀑度餘暇」這是屏東包車一日遊遊客對涼山瀑布的形容。
其他兩層瀑布的氣勢較磅礡,尤其是當豐水期時,第三層瀑布規模壯觀,遠遠的即可聽到轟轟的水聲,隨著距離的拉近,便可感受到山谷間瀰漫的水氣,以及瀑布那驚人的氣勢。 第二及第三層瀑布可沿山路上行,相當具有挑戰性,適合賞溪、觀石。清晨常有許多野生鳥類棲息其間,故每逢星期例假日清晨就有許多屏東包車旅遊民眾來此登山郊遊。
屏東包車一日遊-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園區成立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佔地面積約82公頃,園內主要以展示、保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灣區及富谷灣區四大參觀區。迎賓區位在園區入口,設有文物陳列室、工藝館、視廳館、八角樓特展館及解說服務中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管轄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原為瑪家山地文化村,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3個原住民鄉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距屏東市僅24公里,交通便利,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氣息。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間,地形頗為崎嶇,自然景觀極為俊美且富變化。
塔瑪麓灣及富谷灣兩區皆以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為展示對象,完整呈現聚落的風貌。娜麓灣區以動態表演為主,設有歌舞場,360度環形劇場及16族塑像的生活形態展示館,並設有「我們的教室」提供手工藝教學。區內建有登山步道,登高俯瞰整個園區,石板屋、竹屋、木屋等…高低錯落於綠林中,加上散置其間的山地雕刻,處處表露著原住民的傳統軌跡。
屏東包車一日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即為墾丁國家公園西北角龜山山麓的臨海地區,台灣是一個被水擁抱的國家,擁有豐富、獨特的水域資源,也孕育了多樣的人文資源,為了達成國家的自然教育、經濟、文化與休閒的目標外,更希望對自然、環保的尊重,都能盡上最大的一份心力。
全台首創深度海洋生態體驗,兩天一夜見證海生館不同的風貌,由專人深度導覽揭開海洋館日夜多變的風貌,進入從未開放的海生館、近距離接觸潮間帶及水母、夜探海生館等獨特行程,到了就寢時間更可自由選擇在企鵝極地區、美麗魚群大洋池、或蔚藍海底隧道,在悠然自在的魚群律動場景中,慢慢地進入甜美夢鄉。
顛覆一般屏東包車參訪行程只是在水族箱前觀賞魚群與海洋生態的奧秘,「魚你同行」特別企畫,由專人帶領直擊海生館運作的樞紐地區與繁延養殖技術場地,轉換視角看飼育員如何細心照顧孵育海洋生物、訓餌乃至醫療等細節,了解美麗的海底隧道與活潑健康的海洋世界是如何一點一滴形成,除了觀看更可自己動手做,在飼育員指導先認識海洋生物的餌料、處理餌料、最後親自餵食,遵循飼育員的指導步驟中感受海洋生態與生命繁衍的感動,加深對海洋的認識與保育概念。
屏東包車一日遊-出火特別景觀區
墾丁是個無奇不有的地方,冬天有東北季風造成的落山風,夏天的颱風也經常從此地登陸,在墾丁半島的地底下,還蘊藏了天然氣,出火就是天然氣冒出地表,經過點火燃燒的現象,當地人視為奇觀。說起墾丁的出火奇觀,記載已久,早在清朝年間的「恆春縣誌山川篇」中就提及:「出火在城東五里,三台山之左」,可見古人早就知道恆春鎮東方有個會冒火的地方,「出火」這個地名也沿用一百多年,至今未改。
古人記載:「火徙無處,然相處不遠,冬春有,夏季無」。這表示,古代的出火可能只是小火,會受晴雨天影響,時有時無,尤其是在雨季,地層的裂隙被雨水阻塞,天然氣上不來,就出不了火。然而,現今所見的出火,是中油公司在墾丁鑽探石油氣所留下來的,孔隙大,出火旺,雖亦有春夏火之分,但終年不息。
屏東包車一日遊-龍鑾潭
龍鑾潭位於恆春往貓鼻頭途中,距恆春約2.7公里,距貓鼻頭約6公里,佔地137公頃,清朝梁燕詩讚:龍吟雨化潭心月。自古因地勢低窪而成淡水濕地,水生動植物豐富,每年秋冬之際吸引避冬南遷候鳥群棲息覓食,是南台灣的野鳥天堂。早年在雨季時,常常氾濫成災,因此政府在東側及北側築堤建為龍鑾潭水庫,遂成為為恆春半島的重要水利設施。
龍鑾潭是南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國內重要的賞鳥據點,為了保育國家級的濕地,環湖週遭並無設置步道設施,僅興建「龍鑾潭自然中心」,並設定為特別景觀區,內含鳥類生態展示、望遠鏡觀察、錄影帶欣賞等,提供高品質的生態教育旅遊,提供遊客觀賞島類生態錄影帶,希望能讓遊客充分了解龍鑾潭的鳥類生態,達到保育教育的目的。